ENGLISH中文版
所在位置
学院首页>>校庆栏目>>与交大有关的记忆>>正文

胡保生回忆录

2016年03月28日 17:28  点击:[ ]

 

我祖籍江苏无锡,1930年出生在上海,1947年进入大同大学电气系学习,195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。1952年院系调整,我被调整到交大工作。1953年底,学校筹建工业企业电气化(简称工企)专业,聘请苏联专家。1953年底,苏联专家舒金到校。我到交大以后,先是在电工教研室,后由于苏金专家讲课需要翻译,组织上就决定让我去学俄语,担任课堂翻译。我就突击学习了5个月的俄语,为了突击俄文,除了吃饭,其它的全部时间都用来放在学俄文上面了。

当时1953年暑假,全校都在开始学俄语。专家来了之后,我就担任讲课翻译,第一门就是翻译拖动自动控制这门课。后来,从哈工大回来的黄孝诚、黄俊,他们就担任后续专家讲课的翻译了。我在1956年到1957年又到东北工学院,去跟着苏联专家(戈尔巴乔夫)学冶金工业自动化,学了一年。19577月份回校,19583月份到西安,1958年底调到无线电系。1960年因为担任自控这门课程的万百五老师生病了,就由我代替万老师继续担当这门课程,一直到1964年。1965年之后,我又开了新课程——“反应堆自动控制冶金工业自动化。也因为这个过程中我所做的事情,于1956年在上海被评为上海市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知识分子,上海交大当时就评了两个人,一个是我,一个蒋潞。另外,于1964年在陕西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,在交大一个是我,另一位是老花工胡全贵。

1、无线电工程系的筹建情况

1952年院系调整时,因为决策层认为无线电通讯不保密,因而全国各高校均不设置无线电类专业。例如清华大学设的是电真空专业,南京工学院设的是广播专业。而我们学校设的是电报电话通讯专业。1956年院系调整时,交大的电讯系就被调整到成都去了。我校有线电专业的全部教职工、学生与设备迁同南京工学院(现东南大学)、华南工学院等院校的电信类专业合并,成立成都电讯工程学院,即后来的电子科技大学。在院系调整之初,以彭康校长为首的交通大学党政领导,就高瞻远瞩预见到无线电技术是飞速发展的新兴学科,当即决定在调整出电讯工程系的同时,马上筹建本校的无线电工程系。当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部署:一方面,虽然像黄席椿、陈鸿彬、钱慰宗、蔡祖端等几位同志随着西迁到了成都,但在预定地呆了一年之后就回来了;另一方面,由原教务长黄席椿教授挂帅,筹建无线电技术专业,决定从1956年起招收第一届该专业的本科生120人,并抽调讲师以上教师多人(有些从外校调入)负责主要的专业方面课程的教学。他们是孟侃(负责无线电发送设备课),高崇龄(由上海铁道学院调来,负责无线电接收设备课程)、陈贻桂(负责脉冲技术课程)、陈鸿彬(负责无线电基础课程)、钱慰宗(负责微波技术课)、蔡祖端(负责低频放大器)、陈国光(负责无线电材料与元件课)等。1956年这些教师尚未来西安,分散在成都、南京、北京及上海等地或进修或备课。此外,在19561957两年,选派了一部分人出去进修。一个是去参加中科院全国第一台计算机的研制,有郑守淇,后来还有胡正家、于怡元。另外,还派了一部分人到清华,有孙国基、李人厚、施仁等学习模拟计算机的制造,也派宣国荣去学习远动学。

西安虽是一个文化古都,但当时基础设施及工业基础相当薄弱。交通大学的教学大楼和宿舍区虽已逐步建起来了,但周边却还很荒凉。1957年夏,随着社会上的鸣放,在校园内对西迁利弊也有争议。当时我们得知周总理亲自过问了这事,从全国的布局出发要求我校主力西迁。而且,杨秀峰部长还亲自来上海召集我们开座谈会,并说明新专业、尖端专业为什么要全部西迁。我系许多同志克服种种困难,以实际行动支援西大西北的决心,在1958年顺利地完成了西迁工作。1958年大部分教师来到西安之后,我也被从电机系调过来辅佐黄席椿,建立无线电工程系,黄席椿任系主任(原来教过电工原理),我任副主任。这样,从1958年开始,西安交大无线工程电系就正式建立了。在当时,无线电系设置了三个专业:计算机、自动控制(当时叫自动学与运动学,简称自控)及无线电技术(正式名称请核实)。无线电专业有黄席椿,计算机专业有于怡元、郑守淇、胡正家、鲍家元等。自动控制专业有胡保生,万百五、陈辉堂等;在当时,各专业都有一个代码,像计算机是110,自控是230,无线电系统是350。无线电技术专业分为两个教研室,一是无线电设备教研室,由高龄任主任,一是无线电基础教研室,由陈鸿彬任主任。

大跃进时期,为使弱电类专业门类更齐全,学校决定成立电真空(470)及无线电材料与元件(590)二专业。前者由钱慰宗负责,后者由陈国光负责;当时,还准备建立雷达技术、无线电物理及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等专业(610),由屠善洁和罗晋生负责。新成立专业的师资力量部分是从全校教师中抽调的,如傅君眉、汪文秉、唐立森及姚熹等,即由电机系调来;部分是将本校提前毕业的学生,如谈文心、冯霄鹏、徐文校等作为青年教师充实到各专业,还有南京工学院1956年毕业生汪国樑、李丰亨、曹婉贞,以及留苏回国的罗亦麟、封学民、孙鑑等。需要说明,当时这些青年教师的甄选,都是由彭康校长亲自把关的。这样就形成了我校五个弱电类专业的架构,以后虽有变化,但未有根本性的改变。在整个过程中,彭康是非常重视的,多次亲自参加教研室会议,特别是对350专业。350里面一部分原来是搞通信的,电视、微波通信、天线等等。好多350的教研会议,彭康是经常参加的。

在大跃进时期,学校除了建立新专业外,计算机与自控二专业还从其他专业抽调一些学生转学这个专业,以便较早的有毕业生。另外,还将各专业实验室的维修力量集中办起了工厂,工厂在以后的巩固、调整、整顿中重新归实验室。

关于无线电技术专业以后的发展,以下三件事情具有重要意义

第一,从1960年起无线电技术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,到文化大革命前共招收五或六名学生,完成学业的有二名,吴德炎(导师为黄席椿)和李国华(导师为陈贻桂)。

第二,1964年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试办半工半读。学校决定在无线电技术专业65级一个班进行试点。为此,须筹建教学生产基地。学校抽调校工厂工人多人及我专业实验室工人田扬生、霍世宏、吴有钰、杨宗泉等与我专业教师戎行、张端、孙漪、李中民、黄承烈、钟承德等,以戎行为首组建无线电厂,并去北京四机部商谈承接产品。按四机部领导的意见,产品技术含量要高,不要追求数量,学校工厂应像裁缝铺,而不应为被服厂,最后选定电阻噪声测试仪,且决定不采取仿制苏联产品的方法而是依据国防电工标准自行设计、试制。在教师、工人的努力下,终于试制成功并批量生产。这一产品用现在的话说,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。这也是我校第一个经国家定型的产品。由于此产品的试制成功,我国电阻生产的标准,也委托我校制定。

第三,如上述,当时各专业的师资,由本科生提前毕业充任。他们缺乏本专业基础理论及专门知识,难于胜任教学工作。彭康校长决定这些教师必须将本专业的基础课、基础技术课复习。这一决定使本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成功。

2、学科初创情况

交大老传统嘛,从无线电系来讲,就是一直继承基础严、知识面宽。我们建立新专业时,就很重视新专业的基础。所以新专业的基础课、基础技术课,我们是非常重视的。像自控的自动调节原理是专业的基础课,就是重中之重了。像自控专业,光这门自动控原理就要学三个学期,而且这个课程对数学要求得比较多,所以当时学生认为这门课是比较难学的。我和万老师一直教这个课,都能做到深入浅出。另外有些作业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。总的来讲,我感觉到组织对我的帮助就是一直在压任务,在任务的完成中自己也得到提高。因此,我们的教学任务一直都是比较繁重的。包括以后建立系统工程专业,这些都是在很重的任务下成立的。蒋大宗、沈尚贤老师对于我们自控建立和发展的帮助是很大的,沈尚贤当时是筹建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元老之一。我在做苏联专家翻译时,我翻译的专家们的讲稿都是由沈尚贤老师校正修改的,当时沈尚贤是工企教研室的主任。专家上课之后,接下来就由我和蒋大宗接替给学生们上课。当时除掉我们的教师以外,还有其他教师以及总工程师,像东北工学院的郎世俊、李华天教授、上海开关厂的总工程师等,都到上海交大来听专家上课。当时大学生们的课,就由我们自己给他们上的。当时上课像是赶鸭子上架,不足之处很多,但是在严晙、沈尚贤等老教授们的支持下,我们也就这样过来了。

后来我教授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,我尽量做到深入浅出,把物理原理讲清楚,同时应用数学工具。另外,对课堂讲课、教学尽量做到引人入胜,让同学们感兴趣。因为自控原理实际上包括三个部分,一部分是经典控制理论——线性控制理论,一部分是非线性,还有脉冲调节理论。所谓脉冲就是现在计算机控制需要用到脉冲原理。三个部分,总共要上三个学期。线性部分就是两个学期了。每门课程结束的时候,同学们都热烈鼓掌。同学们反映这门课说起来难,实际最后学完也不难。同时我还编了讲义,在文化大革命之后有一次同学返校,有同学反映,他到现在还保存着这个讲义(分上、中、下三册)。

3、学科发展情况

另外,我们无线电系和电机系有些不一样,就是作为无线电系当时的系主任、党总支书记等都是在教学第一线上课的,都肩负着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,而不是专职做行政职务的,像黄席椿就一直在上课,讲微波天线。不像当时其它的系,他们的教师在做了系主任、书记之后就不再从事教学工作了。所以,以后教师职称提升时就有点困难,在我们无线电系是没有问题的,包括我们教研室的系主任什么的都不是脱产的,都在从事教学工作。由于学生毕业分配时,各个专业支部书记都要担任很繁重的任务,无线电系就觉得不应该让下面的基层的支部书记、教研室主任做这个工作,应该由系里来做,这样就能让下面基层能够专心的把重心放在教学工作上。我们的这个做法当时也引起了一定的非议,当时曾经有党委派人来基层来调查,询问基层的意见,下面的支部书记都表示赞同。

另外,我主持系里工作,在文化大革命之后,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(教育部的)。当时处在困难时期,部分人认为我们当时连数控机床都还没普及,新的教学计划,比如计算机控制、微机原理等都是没有必要的。我坚持要把计算机控制、微机原理等列入教学计划这个事情,还曾闹到全国自动化学会上,他们认为你太超前,没有必要。后来我还是得到自动化学会一些老专家,像天津大学的刘豹、华中工学院的陈挺等的支持。实践证明,这个决定还是非常正确的。

陕西省自动化学会,是中国自动学会的一个分组,最早的负责人是沈尚贤,因为他是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副理事长。然后我就接替他,成为陕西省自动化学会的负责人,理事长,做了几届之后,由李人厚担任。陕西省自动化学会一直是挂靠在西安交大的。

上一条:唐立森访谈录

下一条:沈钧毅回忆录

关闭

版权所有: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技术支持与维护:西安交通大学数据与信息中心
 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:710049
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